青铜时代的中国有多震撼?宁博“教科书级别”大展告诉你
14年前,上海博物馆携119件/套馆藏欧洲玻璃陶瓷器作为“见面礼”赴甬与新亮相不久的宁波博物馆首度联展。14年后,在宁博开馆15周年之际,两馆再度牵手,为甬城市民带来一道“文博硬菜”。
重磅展品不容错过
本次展览所展出文物,无论从规模、数量、展品等级及学术价值上,都堪称“重磅”二字。比如国家一级文物西周员方鼎,秦二世元年为重申度量衡政策而发布的诏书——秦二世诏版,纹饰华丽繁复、造型略显可爱的青铜戈鸮(xiāo)卣(yǒu)等,都是本次展览的必看展品。
西周员方鼎
鼎,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使用的一种礼器,鼎也被看作王权的象征。
西周时期的员方鼎,口沿外折,两端有立耳,浅腹平底,四柱足,四隅有扉棱。四壁上部饰兽面纹,下部饰乳钉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兽面。鼎上有铭文,大意为正月癸酉日,王在打猎,王命令“员”带猎犬随从,“员”得到王的赞美而作此器纪念。
秦二世诏版
秦诏版,是指刻有秦始皇或秦二世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铜版,有的刻在铁权、铜权上;有的四角有孔,用以钉在木头的量器上。秦二世元年,为重申这一制度而颁发新诏书,即为“二世版”。
秦二世诏版的价值不仅仅是历史见证物,还具有颇高的书法价值,是后世学习、研究秦诏版艺术特色的最佳范本之一,通过此诏版铭文,我们可以窥探到秦代篆书灿烂多姿的艺术魅力和鬼斧神工般的刻凿水平。
戈鸮(xiāo)卣(yǒu)
卣(yǒu),是盛酒器,专门用来盛放鬯(chàng)酒,所谓鬯酒,是指在祭祀或者重要庆典中使用的香酒。
戈鸮卣,由两个相背而立的鸮形(鸮,俗称猫头鹰)巧妙地结合而成,威严而又可爱。卣盖两端为鸟的头部,器身两端鼓起,各饰一对翅膀,犹如鸮腹,腹上部中间设有环耳,与绳索形提梁相套,下端饰兽面纹,四足粗壮,饰有卷龙纹。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商代青铜器珍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生僻字,你认识吗?
由于此次展览涉及到非常专业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观众们可能会遇到很多不常见、读不出的生僻字。实际上,在展览筹备阶段,宁波博物院策展团队就和合作方上海博物馆的策展团队提出过给生僻字注音的做法,但由于本次展览中的不少金文在学术界尚未形成定论,甚至还未识读,只有采用特殊输入软件“造字”的方法拼凑起来,无法注音。为了整个展览的形式统一,所有说明牌上均未注音。
不过,宁波博物馆在展厅进门左侧设了一块“展览小帮手”展板,将观展时会遇到的“阅读障碍”一一列出,并进行注音释义。除了注音释义之外,该展板还从酒器、食器、水器等类别对青铜展品进行梳理,俨然就是一份“锅碗瓢盆认读说明书”。
此外,宁波博物院、宁波文旅公众号和视频号还会推出此次展览相关讲座及讲解直播等活动,让公众进一步了解本次展览背后的历史背景、展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横屏观感更佳)
请记住这位宁波人
本次展览遴选上海博物馆藏精品,藏品时间跨度长、门类丰富、器型多样、规模庞大。这也是上海博物馆首次携多门类、大体量的精品原创展览在宁波进行展出。
(凤纹卣 西周早期)
素有中国青铜器“半壁江山”之称的上海博物馆,之所以能成为收藏中国青铜器的重镇,一位宁波人功不可没——他就是上博的老馆长、著名青铜器学者马承源。
马承源(1928-2004),宁波镇海人,主要从事青铜器、简牍研究和鉴定。多年来,他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文物,仅在香港就收归青铜器、石刻、陶瓷、玉器等300多件流散文物。
素材来源:宁波博物院 文旅君
一审一校:郑倩雯
二审二校:王思勤
三审三校:项芳丽
发现“分享”、“赞”和“在看”